_学工在线_学生资助
学生资助
首页» 学生资助» 学子风采
 

【阳光团员在行动】彝绣工艺焕新生,非遗文化薪火传

作者:李小田 陈光玉 张鼎/文 张祺 罗瑞龄 赵婧羽/图         发布日期:2024-08-19     浏览次数:

     

作为西南彝族人民心中最为盛大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火把节历经千年,民俗文化内涵也逐渐由单一变得多样。基于对家乡发展和文化事业的关注,此次团队成员小队来到楚雄彝族自治州, 亲身参与火把节系列活动,对当地文化和相关产业进行深入了解。火韵使者团的一支小分队主要关注了彝族刺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状况。

访前大街小巷寻,彝绣知识先储备

在正式采访前,团队成员走遍了彝人古镇内外的彝绣店铺,对大多数店铺的相关情况、作品风格和内容等进行了一定了解,和店主们进行了沟通交流。团队成员发现近年来,彝绣店铺如雨后春笋般在街巷里兴起,彝族刺绣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

与店主沟通交流

彝绣流传于我国西南彝族地区,是彝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述和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红、黄、黑为三大原色,又兼用表现力丰富的其他各种颜色,技法粗犷、色彩浓烈,集中反映彝族人民俗风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好事物的诠释,古老质朴,兼容性强,特有的传统习俗使彝族刺绣和服饰相生相伴得以传承并成为彝家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记忆。

县市绣品花样多,针法纹样两开花

7月29日,团队成员冒着细细密密的小雨,穿过青瓦白墙,来到了楚雄州的彝绣交易中心。在这里,“八县两市”的绣娘带着他们的刺绣工艺齐聚一堂,琳琅满目的绣品让队员们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在此,队员们对各县市的绣娘们进行了一一采访。

县区采访

永仁县展区的绣娘阿姨首先告诉团队成员永仁县的绣品一般采用七种针法,一套绣衣的制作十分繁琐,需要绣制四十朵以上的大花朵,整套衣服需要花费三个月左右,是一个长期的缝制过程。

沿街而上,一顶帽子吸引了团队成员的注意力。阿姨告诉团队成员这是牟定虎头帽,现在连大多数本地人都知之甚少。牟定虎头帽由羊毛、纯银等材料制作,羊毛的松软搭配上帽头可爱的老虎显得俏皮可爱。祈祷孩子平安,祈愿丰收的寓意为虎头帽增添了多姿的色彩,代代相传的传说故事更是增添了文化底蕴。

牟定虎头帽

在展品区,团队成员还看到了一个有别于其他作品的包,经过绣娘介绍,队员们了解到这是元谋县的打籽绣。打籽绣极具装饰性,坚固耐用。一个“籽”的绣制往往需要好几针,制作过程十分不易。阿姨为队员们展示的手提包是传统的蝶恋花图案,即两只蝴蝶围绕着一朵明艳的鲜花,这一纹样历久弥新,在当代仍然深受人们喜爱。而这个蝶恋花的图案由五彩斑斓的绣线构成,称之为五彩绣,她还为队员们展示了由三种渐变蓝色构成的绣品,称之为三蓝绣,三蓝绣古朴典雅,如同青花瓷一般,也别具一番韵味。

传统彝绣续传承,创新时装谱新篇

8月1日,团队成员来到楚雄州双柏县,到访了当地街上几家彝绣坊。作为“绿孔雀之乡”,双柏的绣品也别具特色,将孔雀羽毛绣在丝巾上、笔记本封面上、抱枕上,以素色为底,十分静雅。除此之外,双柏也有其独特的“三笙”文化和彝族虎文化。虎文化在绣品上的体现更为广泛,从一串串的挂饰到虎头帽,用色大胆艳丽,想象丰富。队员们还向当地请教了双柏的传统堆绣,堆绣图案精美、技法精湛、工艺独特,手工便能绣出立体的浮雕质感。在青鸟文化的店铺里,团队成员了解到服装公司除了集中生产外,还会到乡村的绣娘家里去收集一块一块的手工绣片,再将这些绣片稍加创意缝制到衣服、手工物品上,为这些物件平添光辉。

双柏县店内展示

相比双柏等地的彝绣保留了大量的地方色彩和传统韵味,来到楚雄彝绣中心观看彝绣展时,队员们发现这里的彝族服装将传统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更加时尚、多元。这里有很多现代的抽象图案,从服饰配件到时尚单品,充满创新性。在这里队员们了解到从去年开始,楚雄彝绣已先后走向上海时装周、米兰时装周,真正地走出了深山,走向国际。

四处寻访学新知,自信文化续传承

一路走访,团队成员了解到随着彝绣的推广宣传,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学,选取彝族文化元素对当代流行服饰习彝绣。以前代代相传的局限性已经被打破,开设培训班等方式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彝绣制作中。前几年非遗无人继承的困境已然在网络高速发展、文化传承的注重中被打破。队员们不仅从中学习到了知识,更拉进了自己与家乡的距离,为自己的家乡骄傲,为家乡文化振兴和发展自豪。

在实践过程中,队员学习了彝绣的许多知识,了解到店中的文化特色。在一家家店铺后,还有无数的绣娘们,她们有些在家中捻线穿针,等待着来收绣片的人以补贴家用,有些直接就在店铺的小隔间里堆线绣花,还有聚集在一起大规模生产的绣娘们。而在从前,刺绣仅仅留在彝族村落里的各家各户,那些工艺精湛的绣娘也不为人知。过去几年,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非遗工艺,每每面临无人继承,而屏幕之后的人们也只能发出哀叹。而这次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团队成员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彝族刺绣的蓬勃发展,在询问绣娘的过程中,她们告诉我们,现在已经有很多培训班建立起来,为想要学习刺绣、了解刺绣的人们提供了接触彝绣的机会。彝绣早已不是一种工艺,它连接过去和未来,在火把节的助推之下,走向大众,也在发展的过程中,用一针一线的花鸟虫鱼、火把虎兽,无声地宣传着彝族文化。

图片1(2).png

成员合照

这次社会实践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它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彝族文化,感受到祖先们的智慧,更加珍惜这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让我们为家乡的文化感到骄傲自豪。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家乡文化,助力家乡振兴,为自己的家乡尽一份绵薄之力。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处  

地址:陕西省杨凌高新农业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农路22号  邮编:712100